紫陶街-建水紫陶网上商城

全部分类
全部分类

建水紫陶名人录——品淘苑雅陶


速读 白忠贵是云南著名紫陶艺术家,他的作品古滇神韵自然拙朴、器型丰富突破传统、意趣生动雅俗共赏,妙造紫陶古拙韵味。


品淘苑——建水紫陶


白忠贵是云南省紫陶研究会副秘书长、紫品轩陶艺工作室主人、著名的建水紫陶艺术家。1968年生于昆明的他,成长于素有“文献名邦”之称的滇南建水,在邹鲁文风熏陶下积淀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更痴迷于建水紫陶艺术而不能自拔。通过师学古人并从善如流地向陈绍康、袁应德、马成林、徐荣洪等前辈学习,再结合自己的深刻领会和独到感悟,白忠贵的紫陶艺术渐成气候。他尤其擅长妙造紫陶古拙韵味,陶艺作品拙而有趣、韵味古雅。


古滇神韵自然拙朴


建水紫陶享有“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盛誉,自古以来滇中陶艺名家不绝如缕,当代紫陶艺术风格更是百花齐放。白忠贵创作紫陶重视移植古滇文化有益元素,其陶艺蕴含古滇神韵自然拙朴之美,在云南紫陶艺术之林占据一席。


品鉴白忠贵的紫陶作品,我们能感受到于自然中见拙朴、于厚重中见端庄、于流畅中见灵动、于简约中见写意之独特美感。其陶艺作品不做作、不妖媚、不流俗,艺术风格上少娟秀柔美而多阳刚大气,古拙之金石气韵格调高雅。


白忠贵在创作紫陶作品时,非常重视移植古滇青铜文化和民族文化,努力探索云南特色文化和紫陶文化的嫁接,力求让紫陶作品体现出“古滇神韵”。以“铜鼓壶”这件作品为例,白忠贵将古滇青铜文化之铜鼓元素融入陶艺创作,通过艺术升华令青铜浑厚古韵和紫陶拙朴气息和谐相容,形成具有典型古滇民族文化特色的“铜鼓壶”陶艺精品。


建水紫陶素有“滇南琼玉”美称,白忠贵特别强调其中“滇”字之重要性:将云南最具代表性的青铜文化和民族文化做进紫陶里,这样“滇南琼玉”就有了华滋浑厚、悠久绵长的“滇味”了。


器型丰富突破传统


和宜兴紫砂陶、广西坭兴陶等中国名陶相比,建水紫陶具有传统器型单一的弊端。白忠贵曾长时间收藏、鉴玩宜兴紫砂,他深刻体悟到建水紫陶传统器型相对单一的发展不足,于是耗费心力巧移它山之石,使得自己创作的紫陶器型丰富突破传统。


在白忠贵的作品中,我们能看到源于中国衡器文化的“秤砣壶”,造型构思巧妙而趣味十足;还有借鉴宜兴紫砂器型的“狮头心经四方壶”,在造型上方圆结合、刚柔相济,还植入佛文化的深厚内涵,造型古雅大气而工艺精致细腻;此外,“泸江壶”也值得玩味,该作品以建水泸江桥古建筑为设计背景,将地方特色石拱桥文化融入紫陶壶型创作,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又突破了传统。


白忠贵探索陶艺极其重视“器型”元素,他认为决定紫陶艺术价值的主要是器型、色彩、装饰这三大元素,而器型是三大元素中的基础。可以这么说,色彩的好坏总要近距离仔细端详才能辨识,装饰的优劣则因艺术个性纷繁、审美心理各异而难有一致评判,但器型的美丑却是一目了然的“门面形象”,容不得一点含糊和半点马虎。


意趣生动雅俗共赏


在创作定位上,白忠贵倾向于开发文化品位高雅且易于为大众接受的陶艺品,他的创作多面向中端文化消费群体,作品具有意趣生动、雅俗共赏的特点。


白忠贵谈到,紫陶的艺术魅力源于由粗陶到细陶的演绎。泥料需先经捶打、淘洗、过滤、晾晒成泥、显色绛红等工序;再经手工拉坯成型并绘制书画;继而雕刻于鬼斧,填泥于五彩;进窑烧炼后成色变化万千;再经人工握石细细打磨,退其燥衣,达到明亮如镜之视觉审美享受。一件优秀紫陶作品的诞生,是“工”与“艺”珠联璧合的产物,这样的作品既要有文化品位又不能“阳春白雪”,要意趣生动、雅俗共赏才能走进时代大众生活。


雅陶轩


杨春丽——1972年生,红河州建水县人,省级工艺美术师,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理事,“雅陶轩”创始人。


建水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在明代粗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紫陶更是以其古朴的造型、独特的工艺、深厚的文化底蕴在20世纪中期跻身中国“四大名陶”之一,陶文化光耀古今。出生于建水制陶世家的杨春丽自幼深受父辈影响,对建水陶文化情有独钟。参加陶厂工作后,记得苦学习建水紫陶制作技术,虚心向紫陶名师请教技艺,广泛收集古今中外制陶资料,吸取传统陶艺精华,谙熟建水陶艺泥料配方、雕刻、填充色泥、修坯、烧制温度的控制,以及特殊的无釉磨光等一整套制作工艺。在继承建水传统工艺和表现手法的同时,把现代造型艺术和装饰艺术融入其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推动了建水陶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其作品雍容典雅、富丽堂皇,给人以新奇古美的艺术感受,具有较好高的欣赏价值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杨春丽的美术陶瓷作品曾多次在国家、省、州、县的各种评比中获得奖项。2007年12月,其紫陶作品《扁腰窑变小口梅瓶》获云南省首届“工美杯”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银奖;《大号蒜口花瓶》获铜奖。2008年10月,《象牙黄大号蒜头瓶》获云南省第二届工艺美术“工美杯”银奖;2008年11月《象牙黄画筒》获中国“百花杯”银奖。


贝山陶庄


建水县贝山陶庄,民间个人独资陶庄,庄主向炳成。陶庄占地3000平方米,是建水目前占地最大的民间陶庄,员工26人,厂址坐落在建水陈官相思河畔,农家景致、田园风光、优美宜人。


陶庄专业化、规模化研究开发建水紫陶,吹鸡儿、黑陶、白陶、窑变彩陶。


精品和实用品双线发展,作品低价,着眼点全在普及推广,让百姓都买得起玩得起。产品远销昆明、北京、青岛、贵阳、上海等大中城市及美国、日本等国家。


萧恩荣


1947,字茂园,建水县城区人。在诗文、戏区、书画等方面有相当造诣。书画取法诸家眼界弘远,故落墨纵横奇古,气态万千。山水花鸟人物皆精,画竹尤佳传世作品为茂家看好。


马吉生


生卒不详,近代建水书画家。书精古隶,间作其它花卉亦佳。笔墨生动醇厚有天然之致。在书画界享有极高声誉。


向逢春


1964年,建水碗窑村人,13岁徒陶,20岁后陶艺已闻名遐迩,后又自习书画饰于各型陶器。一生致力于紫陶研制,被视为紫陶工艺创始人之一。作品造型优美,书画精湛,磨工细腻,被书藏家视为上品。


向福功


1919—1987,向逢春之子。自幼随父习陶,得其真传并有创新,其作品名与父齐。


陈绍康


1939—,当代紫陶名师,其作品多次在国家级展出中获奖并被收藏,缘于其对紫陶业的赫赫建树,曾分别于1997年、1988年、1991年三次赴京受到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接见。19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师”荣誉称号。


袁应德


1948—,13岁入陶厂拜向福功为师,于紫陶极有悟性,制泥、拉坯、雕刻、填泥、打磨无不精细,尤以其作品造型准确,形器精美。毕生格守传统工艺,作品被收藏家看好。


唐之凡


1950—,17岁入陶厂拜向福功为师,为向氏关门弟子,是陶厂自己培养的工艺美术师,书善行草,所制梅、竹、兰自成风格。2004年被红河州人民政府命名为“民间制陶工艺美术师”。


马成林工作室


马成林,彝名瓦渣波。1954年3月出生于建水县官厅少数民族聚居区,自幼酷爱民间美术。1974年进美术陶厂工作,从取泥炼泥起学习制陶各项工艺。1975年跟随民间老艺人向福功学艺,并受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杨大申老师系统指导,对制陶原理和操作实践均有有研究。其作品的造型和装饰在传承古法又极富创新,在陶上所表现的民族文化和坯体的结合,充分体现了一个民族娃儿对陶的热爱。因此,而激发的创作激情是不同凡响地。


1978年省政府恢复人民大会堂云南厅,使用建水紫陶烧制四只大花缸,分别刊刻杜鹃、山茶、玉兰、报春四大云南名花,受托参与器型的设计与绘画装饰。其作品造型优美,线条流畅;装饰古朴,清新。


1982年考入福建省工艺美术学校(现为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专攻工艺绘画与造型设计。期间得到刘宝森等专家的指点。


1983年创作彝族图腾花插获百花奖。


1985年毕业回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从事器型设计与装饰工作。


1986年与陈绍康共同创作的“仿古台灯”被中国工艺美术博物馆珍藏。


1989年加入中国工业设计协会。1988至1997年兼职建水县第一职业中学美术专业班,教授绘画与工艺美术课,为红河州培养了大批美术人才。


90年代起创作了大型公共陶艺作品,有浮雕,立雕等手法。竖立绿春县民族广场的哈尼民族墙,被称为“一堵墙”;建水步行街仿古灯托、灯罩,被称为“一盏灯”;还有就是:文庙棂星门里的仿“青花盘龙缸”、陶乐器等。


1993年评为工艺美术师。


1996年自建土窑(就是把传统的龙窑缩小),按土法烧造泥坯,开始了创作之路。


2003年获“红河州民族民间优秀美术艺人”称号。


2004年被红河州人民政府命名为“民间制陶工艺美术师”。


2004年成立建水紫陶成林研究工作室。集教学、研究、开发新产品,培养人才于一体。创作出了哈尼壶、彝族酒器、仿青铜宝塔等经典作品。


从2006年起,在碗窑村不同的陶艺坊进行指导与创作。


2006年遇恩师杨大申与其亲密合作,在泥料的研究上、坯体的造型设计上、绘画装饰和烧成上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粗陶,上釉陶的创作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2007年评为云南省高级工艺美术师。


2009年多件作品入选云南省博物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展。


2010年评为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


作为传统的陶产区的陶艺家,他的视野是全局的。土生土长的他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其文化底蕴深厚,又能借鉴西方当代艺术。做陶对他而言,是一种愉快而自信的过程,是内心情感的释放和文化叙述的过程中,他的心与陶同在。在梦想与现实的差,中,美妙的构思总是在他的心灵深处不段撞击,真情、实感的流露在陶坯上。在坯体上的写生,时时留露着怀古、寄意、舒怀、言志、写意人生,人生如照亦如梦。他的多才多艺,刻化出一副副动人的诗篇。


动手能力强,集造型、设计、雕塑、书法、绘画、篆刻、陶艺于一身。在泥料配方上有其独特的一面,在取泥、炼泥、成型、修坯、坯体装饰绘画上有其独到之处,在雕刻、彩泥回填、烧成、打磨上都能上手。他是一个全能的紫陶艺术家,集工艺美术与装饰绘画于一身的大师。


纵观他的作品,地域性和民族性极强。其作品吸收了古滇国的青铜文化和当地的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化;在图案装饰上独树一帜,其线条装饰,结合了西方的素描写生,同样源于其书法功底的深厚;对彩陶、青铜、岩画等传统图案的研究。无论人物、山水、花鸟等均韵律生动,线条流畅,圆润而苍劲有力,作品金石味甚浓。


他的神来之笔,更值得称奇的是他把装饰绘画与器型包括烧成后打磨的颜色相结合,不是简单的生搬硬套,而是形式与内容结合,是文化思想的融合,形神皆备,一件精品更是一个生命的诞生。


他对紫陶的执著有着宗教般的狂热,陶就是他的生命。他活在现实与理想,当下与远古。博学、质朴、童趣、激情使他的作品更具亲和的感召力与思想艺术性。


我在废纸上画出了一个又一个夜晚


我在轮盘上渡过了一个又一个白天”


 这就是他艺术之路的真实写照。


张好


1928,字尽美,享年59岁。建水碗窑村人,幼小事陶,善作建筑陶饰。紫陶残巾装饰和磨光工艺开拓者之一,紫陶工艺创始人之一。


潘金怀


生卒不详。建水碗窑村人。善制烟斗、花瓶、文房四宝,紫陶工艺主要创始人。


王克敏


1876—1942,字勉旃,号慎庵居士,建水县城区人。书法圆厚秀建,印篆苍古,山水、人物、花鸟无所不能,常与人在陶上合作书画。风格多样,笔墨境趣自出新意。


王受之


生卒不详。清末建水著名书画家。 书法清劲疏秀,工写山水人物。作品风格细密精研,所作烟斗仕女群众基础物为藏家珍品。


王永清


生卒不详,字定一,号老农,清岁贡生。书求至美,喜陶印,饰陶以残贴著名。


叶子湘


生卒不详,清末建水著名书画家。传世作品以烟斗居多。工山水花鸟,善以书法用笔入画,笔墨苍润有致,韵味无穷。


王式稷


生卒不详,清末建水著名书画家。工唐隶、行、楷,精山水花鸟笔墨取法古人,又能自僻蹊径,书画作品均润秀古拙磊落可观。


李月桥


生卒不详,清末建水著名书画家。书画清逸,擅山水花鸟,以花鸟见长,一禽一草无不神兼具,毫素间有潇洒飞动的灵气,风格近文人画一派。


王垂书


生卒不详,字炳文,号著臣。1912年任临安知府兼建水行政事务。精书道喜陶艺,若得其陶上遗作真迹,无论器形好坏,都有较高收藏价值。

  • 精品欣赏
  • 紫陶文化
  • 紫陶技艺
  • 售后服务
  • 人物专访
  • 关于我们
  • 紫陶商家
  • 侧栏导航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