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绍康 建水紫陶大师的“紫陶世家”
建水碗窑村,75岁的紫陶大师陈绍康,仍然每天坚持紫陶艺术创作。无论在哪里,只要说起建水紫陶,必然会提到他,以及他的“紫陶世家”。
陈绍康 建水紫陶大师名家
陈绍康,1939年6月24日生,云南省建水县人。原云南省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高级工艺师,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云南分会理事。陈绍康出生于有千年制陶史的碗窑村的一个制陶世家,13岁就随父亲学习制陶。他多次到宜兴、景德镇和石湾参观学习,与众多制陶瓷界的行家高手切磋技艺,练就扎实的手工制陶功底,有所创新。
紫陶世家,创造佳话
陈绍康出生于制陶世家。曾任建水工艺美术陶厂技术副厂长。他擅长书画,精于雕刻设计,谙熟一整套建水制陶工艺流程,先后两次获国家轻工部“百花奖”、“优秀创作二等奖”。19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艺术协会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陈绍康大师,不仅是一个紫陶艺术世家的“掌门人”,同时也是建水千年紫陶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
陈绍康能书会画,善于雕刻设计,谙熟一整套建水陶器的制作工艺流程,设计制作的紫、黑、白、黄陶器作品,吸取了古今陶瓷艺术和青铜器造型的精华,制作时先在陶坯上书画、雕刻,然后用各色泥料镶嵌成色彩斑斓的书画篆刻图案,烧成后,再用特殊的工艺磨光,使作品光可鉴人,达到了新奇古美的境界,有较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作品数次在省内外获奖,如《紫陶残帖十头综合文具》获云南省创作优秀奖,《清香罐》、《三足笔筒》先后2次获国家轻工部颁发的“百花奖”优秀创作二等奖;《博古瓶》、《中号笔筒》、《仿青铜器台灯》等陶器珍品被国家珍宝馆收藏;大型紫陶花缸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陈列;部分作品被选送到美国、德国、加拿大、日本、菲律宾、新加坡等十多个国家展销。
1979年、1988年先后出席全国第二、三届工艺美术艺人创作设计专业技术人员代表大会,被评为全国工艺美术优秀工作者;1991年10月,出席全国轻工集体企业第四届职工代表大会,受到江泽民等国家领导人接见,1995年9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评委会授予“全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2006年12月获“全国工艺美术优秀创作奖”;2007年12月在云南省首届工艺美术杯、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残帖矮足橄榄茶罐》获金奖,《高足茶罐》获银奖;2009年10月在云南省工艺美术(中国)昆明国际民族民间精品工艺博览会上《残帖彩填小口梅瓶》获金奖;《组合群鸟彩填千秋梅瓶》获银奖;2009年11月第十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彩填八仙人物花瓶》获银奖。
2017年12月28日,陈绍康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
陈绍康 建水紫陶大师名家作品茶壶
老骥伏枥,心系紫陶产业化
陈绍康对建水紫陶的发展极为关注,他说,建水紫陶要进一步发扬光大,形成产业化,市场化是紫陶产业化的关键。而培养传承人,继承和创新紫陶工艺,则有利于促进市场化的健康发展。
以碗窑村为例,强调了紫陶市场化的重要性。碗窑村的紫陶作坊,从原来的40多户,发展到了现在的400多户,就是市场化推动的结果。他说:“市场化的形成和发展,能有效拉动产业化的形成”。
虽已过古稀,现在仍然坚持紫陶艺术创作。他说:“我每天至少可以画20个紫陶壶”。
陈绍康 建水紫陶大师名家作品茶壶
陈老以其数十年的制陶实践,不仅创作了不计其数的工艺美术精品,为建水紫陶重塑辉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且以其严谨的创作态度、精湛的制作技艺、深厚的艺术功底为建水紫陶培养了为数众多的人才。如今,陈大师的儿子陈俊与其徒弟在其精心培育下已经成为了推动紫陶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从这些年轻的紫陶艺人身上,我们既得到了陈老精湛的技艺后继有人的慰藉,更看到了建水紫陶复苏的希望。
陈绍康 建水紫陶大师名家作品
在陈绍康工作间,摆放着许多正在书画点染的紫陶作品。大师认真地在紫陶壶上撰写着书法,神情专注,让人肃然起敬。大师制作的各式茶壶,古韵精致,人文气息极强。 大师共有两男两女,均继承了紫陶艺术。大儿子陈俊是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云南省工艺美术师。小儿子陈沛开了制陶厂,女儿在紫陶壶嘴和壶把的粘接工艺上,是把好手。
陈绍康 建水紫陶大师名家作品茶壶
陈绍康说:“在建水紫陶发展初期,丹增书记和红河州、建水县政府领导十分关心,给予了一些资金支持,使我的工作室很快发展起来。现在的我,名气大了,效益也好了,但我最大的心愿是建水紫陶工艺的发展和产业的壮大,并以此带动建水更多的人能冨起来。”于是,他带领徒弟进行研究,探索出彩泥浅填色彩过渡方法,用来表现人物造型和刻画面部细节。由此创作的作品色彩艳丽,过渡自然和谐,人物形象十分逼真。该方法攻克了建水紫陶彩填装饰的一个技术难关,树立了建水紫陶装饰艺术新的里程碑。
“紫陶艺术能在我们家一代代地传下去,和紫陶千年艺术的魅力,以及建水传统文化的厚重氛围,是分不开的”。